誰造成的黑暗以及我們的光來自何方?(以賽亞書9:2-7 / Isa 9:2-7)

誰造成的黑暗以及我們的光來自何方?(以賽亞書9:2-7 / Isa 9:2-7)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我們讀了兩個不同版本的聖經: 巴克禮漢羅 以及 和合本修訂版。你也從不同的聖經翻譯版本當中,聽見不同的內容與概念嗎?
  2. 黑暗中的百姓是什麼?大光又是什麼呢?是一個強盛的國家嗎?人民歡喜的理由又會是什麼呢?是脫離米甸殖民的統治嗎?
  3. 「一個嬰孩為我們而生」是期待一個新的君王嗎?也可能是 西希家王(拉比傳統),後期的人包括基督徒都會認為是「彌賽亞」。當我們重新使用「名號」的時候,我們會期待將來的那位,有這些王的屬性,甚至是能超越這些王的能力。
  4. 神學家也為教會在「慶祝」聖誕節的方式,感到憂心:教會有沒有進入「黑暗」當中,忘記受壓迫的人仍在受苦,有在各層面上去除造成壓迫的來源呢?我們是基於什麼慶祝呢?我們在社會當中的責任又是什麼?
  5. 大家又是怎麼看待「教會與聖誕節」呢?是交換禮物的商業氣氛印象嗎? 對於同志們來看,「愛無國界」與「為愛降生」似乎是很虛偽的事。
  6. 台灣比較幸運,COVID-19的防疫效果很好,那要怎麼看待其他仍深受影響的國家:仍在COVID-19黑暗當中的人們,怎麼看見大光呢?是單一領導人的問題嗎?還是一個更集體性與結構性的問題?醫療保險的制度有照顧每個有需要的人呢?
  7. 古代的人期待君王,那現代人是等候怎麼怎麼樣的「嬰孩君王(耶穌)」呢?對比於軍隊與暴力,一個微小的力量,會成為大光,也是一個新的希望與象徵。
  8. 德國的萊比鍚 聖尼可拉教堂 與 蠟蠋政變,就是一個教會不僅只讀經文,但是能賦諸實踐的例子。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Spotify, https://reurl.cc/OqZLRA
Apple, https://reurl.cc/D6zEoj
Google, https://reurl.cc/Q3rGVb
SoundOn, https://reurl.cc/q8760q
Anchor, https://tinyurl.com/p65x4dmy
Amazon Music, https://tinyurl.com/bdfmrnnc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你身邊的「黑暗」是什麼?「大光」又代表了什麼?
  2. 對同志LGBTQ基督徒來說,「黑暗」與「大光」又是什麼印象?耶穌來了,是帶來壓迫還是解放?
  3. 教會與基督徒們可以在處境裡,怎麼實踐這段經文?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宗教改革歷史巡禮】萊比錫 禱告的力量 (台灣教會公報) (郭毓安, 2015)
https://tcnn.org.tw/archives/14810

How East Germans peacefully brought the GDR regime down (DW)(Mara Bierbach, 2019)
https://www.dw.com/en/how-east-germans-peacefully-brought-the-gdr-regime-down/a-50743302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本集是 2020年12月13日 經課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12月8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Blue Dot Session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芝加哥神學院博士生,聯合基督教會的牧師,來自台灣的酷兒。他擁有台南神學院的道學碩士,以及芝加哥神學院的神學碩士。他的研究專注於經文的詮釋。他的興趣是跨文本酷兒閱讀,後殖民的想像,以及星艦奇航記。 Charing Wei-Jen Chen (he/him) is a doctoral student at 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 (IL, US), ordained minister of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UCC), from Formosa-Taiwan, genderqueer. He earned M.Div. from Tainan Theological College and Seminary (Taiwan) and S.T.M. from 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 His researches focus on Sacred Text Hermeneutical Strategies. Charing’s interests are queering cross-textual readings, postcolonial imaginations, and Star Trek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