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與佛教 / LGBTQ Buddhist
討論摘要 / Summary
因為討論非常多基督教觀點的內容,而想要多認識不同宗教裡的同志LGBTQ朋友們的信仰歷程,對於經典與傳統的詮釋與實踐,就邀請了在台灣有信仰人口中佔30%的佛教(2005統計資料)朋友們來分享。本集的內容包括對於大乘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原始教義對於情欲的理解,以及法鼓山聖嚴師父對於同志的觀點。也包括了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相似與相異之處的分享與討論。
聖嚴法師寫道,自己看見許多同性戀者,他們都很優秀,很善良,在各行各業都有傑的表現,可以說是高品質的人。「他們相愛,同居,甚至結婚,改變了兩性結合的家庭結構,他們的身心家業是否能安定?如果可以,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了。」.. →
羅馬書 14:1-12 / Romans 14:1-12
討論摘要 / Summary
這段經文像是對信仰團體的現況提醒:彼此看不順眼。「那就不要吵架就對了」這麼簡單嗎?保羅可能是要指出兩件事:能吃什麼 (猶太基督徒遵守妥拉,守食物律),哪天才算是安息日 (猶太基督徒認為星期五傍晚到星期六才是真的安息日)。不同信仰與神學認識的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個信仰團體裡。比如:教會對於同志LGBTQ的認識,是與信仰團體的共同生活規範的張力連結,與信仰傳統,與對經文與神學有深厚的連結。這樣的張力,並不是彼此看不順眼而已。這樣的爭論一直都在。聯合基督教會.. →
出埃及記 3:1-15 / Exodus 3:1-15
討論摘要 / Summary
摩西和上帝真的很不熟耶!摩西似乎也消極地抗擋,不願意前往(返回)埃及。「埃及王子」(*口誤,本片是 夢工廠出版,而非 迪士尼) 的陳述和聖經有很多出入。摩西的生世實在也很複雜:以色列人,被埃及法老的女兒收養,在皇宮裡長大,認同自己是怎麼樣的身份?上帝是要重建以色列(摩西)的身份認同嗎?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試圖擺脫殖民的環境(解殖民)嗎?摩西到最後,有沒有脫去埃及人的認同嗎?.. →
路加福音 14:1, 7-14 / Luke 14:1, 7-14
討論摘要 / Summary
安息日之後的用餐,有什麼意義與象徵呢?為了紀念過去仍為奴的日子,或是上帝引領我們離開受奴役之地。那麼:有誰值得來入席領受呢?耶穌是為諷剌法利賽人嗎?還是耶穌是刻意要挑戰誰才是在桌上重要的人?這也是酸民文化嗎?不同的社會階級是否也造成在教會內成員的分佈,如,中產階級化的教會屬性。台灣的教會常由幾個家族組成,家族的問題也成為教會的內部議題與限制。「誰會進不到教會的群體呢?」同志LGBTQ的朋友也常被拒於門外,而耶穌在挑戰:在種種的界線之外,還有許多人是值得被邀請到宴席上來的。邀請的內涵與方式/態度,也是一項值得討論的面向:我們是不是坐在首位上,用高人一等的態度「邀請人」?
聆聽本集內容.. →
歌羅西書 3:1-11 / Colossians 3:1-11
討論摘要 / Summary
在肉體與心靈之間的轉換,新舊的對比,描寫基督徒的生命的轉變。保羅的要求也相當嚴厲,是否為原罪的代表呢?尤其是「致死」那些「罪」(行)。馬丁路德:「人同時是義人也是罪人」,而100%的去罪化似乎不切實際也不可能。教會內仍會存在許多內部的分歧,社會階級與身體的形象,都會造成分野,無法彼此流通交流。是自己「致死罪」還是由其他人「致死你的罪」呢?若是由他人來決定你的罪是什麼,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淫亂」(sexual.. →
創世記 22:1-19 / Genesis 22:1-19
討論摘要 / Summary
這段「家庭暴力與虐待事件」經文是「信仰的核心」與「信心來源」嗎?已經成年的以撒(37歲)會不會心裡想著:我爸爸要獻我為祭,有問過我的意願嗎?「上帝考驗亞伯拉罕」,上帝還想要知道我們的什麼事情呢?他不是全知的上帝的了嗎?難道,「上帝知道我們所能承受的」可以解釋一切嗎?v12「現在我知道了,你是敬畏上帝的人了」,上帝僅只是要人「懼怕」(fear)他嗎?不同的經典來源被編輯在一起.. →
以賽亞書 51:1-6 / Isaiah 51:1-6
討論摘要 / Summary
第二以賽亞的背景(比巴倫已經滅亡),以列色/猶太人似乎看見了上帝拯救已經有了曙光。什麼是公義(Justice)呢?對於以色列人以及統治者,各自的正義又是什麼呢,實則充滿了暴力?對於同志LGBTQ基督徒的公義,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對於受迫者的救恩,是可以用什麼型式出來?又能怎麼樣實質的方式臨到呢?耶穌基督的「復活」是一次性的還是持續性的?對於現代又有什麼新意呢?在處境裡,壓迫的瓦解,是一個強有力的訊息:.. →
馬太福音 16:13-20 / Matthew 16:13-20
討論摘要 / Summary
真的是「馬太福音16:13-20」,錄音的時候口誤。這是耶穌的出櫃(coming-out)敘事:經歷擔心害怕向眾人訴說他的真實身份與壓力,而只從很小群又親近的人開始。和許多LGBTQ的生命歷程很相似乎。出櫃是一個「釋放」的旅程。耶穌最大的出櫃時間是:復活後升天之時,證明了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在天上也無改他的身份。同志與LGBTQ基督徒,也是在與不同人的互動當中,確認自己是誰,彼此影響著。彼得在這裡的信仰告白(confession),是「辨認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而然,現在的教會卻不是如此「告白」信仰,並沒有向世界見證基督,反而被道德化了,特別放在邊緣者身上,如要求同志們告白自己是罪人。而若我們學習初代的教會,反而應是要從同志的身上看到見證:同志LGBTQ也是上帝的孩子。在羅馬帝國的處境,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是充滿著挑戰與危險的。許多在強權底下,如香港的許多人,追求自由與和平社會的人,宣認基督為王並賦諸行動,也是一樣。「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是給每一位跟隨耶穌的人的鼓勵與期許。
聆聽本集內容.. →
創世記 21:1-21 / Genesis 21:1-21 (多元差異的併存)
討論摘要 / Summary
撒拉有很複雜的憂慮和考量。敘事的框架:男人做錯事就把責任推給女人。「笑」的主題延續了幾個章節,其意涵與敘事的目地:兩個女人們之間的張力。若放在猶太民族在漂移的過程中,看見新的希望,是否能為仍在尋求方向的群體,帶來一些力量與傳承。不同的黨派、家族立場的人,是否常因對方有「好的發展」有很不同,彼此競爭的評價?以實馬利.. →
以賽亞書 56:1-8 / Isaiah 56:1-8
討論摘要 / Summary
v3太監(Eunuchs),利未記21:16-23記載,身體有殘缺的人不能在聖殿服事成為神職人員,而「枯樹」暗指著無法有生育能力。以賽亞書要處境的是:誰是以色列人呢?「外邦人」是被分別到「旁邊去了」,原本和得救無關。然而,耶和華在此卻說:這些人要成為我殿中有名的,永遠不能剪除。同志LGBTQ常被與「殘疾」連結在一起,常被認為不夠格服事上帝。為什麼會從殘疾的觀點來看待同志LGBTQ基督徒:生理與靈性的殘疾?.. →
創世記 21:1-21 / Genesis 21:1-21
討論摘要 / Summary
v1-8,是以撒的出生,v9-21,是以實馬利與夏甲的離開。撒拉「笑」成為一種主題: 在這裡是「滿足」,相較於先前的「不相信」或是「抵抗」之意。撒拉的不安全感:以實馬利威脅著以撒在家裡的位罝。夏甲受到撒拉(女主人)的支配,為她生孩子,現在卻又感到威脅。「兩個女人的相爭」,滿足了父權敘事的需要。「撒拉說的你(亞伯拉罕)都要聽從」,也像是亞當聽從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一樣,「聽從女人」,似乎可以成為男人缷責的理由與敘事的手法。夏甲為何需要保護16歲的以實馬利呢?十七章,以實馬利13歲受割禮,14歲時,以撒出生,以撒斷奶大約是三歲,此時以實馬利已經十七歲了,是已成年的青年人(young.. →
路加福音 15:11-32 / Luke 15:11-32
討論摘要 / Summary
「如果我是大兒子,我會不會很生氣?」是被常問的問是。我們也可以思考:那為什麼,大兒子要這麼生氣?他怎麼知道小子把錢花在性工作者身上?這個父親,就像是上帝(天父)一樣嗎?這段經文是否成為工具,也奴役基督徒在教會的服事和努力?將對會眾不合理的對待合理化?「甘願成為雇工,奴隸」?「浪子」的名稱,是否限制我們對於經文的想像與解讀呢?而三個的比喻(失羊,失錢,浪子)的編排,是否也導引我們思考這一整段敘事的觀點?100vs1,10vs1,2vs1的漸次推移?「小兒子」為什麼要離家呢?可是,在敘事裡,他的所有行為似乎都沒有符合某種道德框架?他們的家庭有公義嗎?有哪些人被迫離開家?又被迫要回到家裡來?想要有自主性,要自立更生是不被期待的嗎?許多同志LGBTQ基督徒也被迫要離開教會,到外面尋找出路;有一天同志回來,教會能宰小牛張開雙手歡迎嗎?教會會改變嗎?大兒子需要改變嗎?然而,他一直沒有被平等地對待,若要求他改變,是否合理化了這個不公義的家庭環境呢?對於宗教領袖的義意是什麼:.. →
路加福音 12:49-56 / Luke 12:49-56
討論摘要 / Summary
「紛爭」,是人民和政府,不同地區人民之間,自由民主與極權壓迫之間,不同教會與教派的立場之間,各說各話的紛爭,讓人難以區別「正確與否」。LGBTQ 在教會裡帶來的紛爭,到目前都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也擴及到社會、法律與教育的層面。我們對於聖經的理解,只能有一個嗎?單一的理解能代表絕對的真理嗎?在面對走向多元的時代,我們似乎面對的是沒有僅一個可以追隨的方向,但是卻讓我們看見多樣的世界。多元的存在,不是去消滅不同的聲音,而是展現各種面貌。對於亞伯拉罕的宗教,獻以撒.. →
羅馬書 10:5-15 / Romans 10:5-15
討論摘要 / Summary
「上帝」vs「主」 的希臘文的寫法代表著不同的神學義涵。本段經文大量引用<申命記 >與<利未記>,與<以賽亞書>及<約珥書>來說明,如何從妥拉的遵從到更寬廣的救恩觀點:羅馬教會裡的直接問題是有非猶太裔的信徒,如何透過信耶穌是基督而見證得救。保羅是「聖經自助餐」的高手,而將救恩擴及到外邦人(不用守割禮)的宣教大成功,也造成耶路撒冷使徒們的質疑,並要求保羅前來報告,被視為「邪門歪道」。同志LGBTQ基督徒們的處境也相似,不斷地分享聖靈的見證與生命故事,努力地對聖經與神學的反思與衝撞,可能被視為「異端」,卻也能從保羅身上看見相似之處。同志LGBTQ基督徒的「腳蹤何等佳美!」擴充了信仰團體的觀點。但是,保羅也造成現代同志LGBTQ基督徒的困擾,對「靈與肉的觀點」,「順性與逆性」的被錯誤引用,成為對同志歧視的來源。保羅會不會有一天跑出來澄清反同教會都誤會了?「羅馬帝國」底下的「主」和「神」還會有誰呢?是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的守護神。若有其他的宣告,是意識型態的直接衝突,會造成生命的威脅。保羅甘願成為基督與上帝的「奴僕」。v14.. →
創世記 20 / Genesis 20
討論摘要 / Summary
亞比米勒 也是一個可以和上帝對話的人,突顯 亞伯來罕 在行為上的缺失。上帝也知道亞比米勒是無辜的人,而上帝仍然介入控訴他,被懲罰不能生育;然而發動一切的是亞伯拉罕,卻沒有被責備?「我的爸爸是王」的亞比米勒,竟敗給亞伯拉罕,被其上帝所收編,是意識型態上的對遇。這段敘事,是否也可以看成一種「比喻」:成為在飄流的以色列人,可以放置在他們處境裡的寓言,即便是遇見強大的王,上帝仍然會保守帶領。對比埃及法老(12章)以及亞比米勒.. →
創世記 19:1-22, 29 \ Genesis 19:1-22, 29
討論摘要 / Summary
這段經文從「三個人」成了「兩個天使」,18-19章是不同的來源編輯而成。也常被拿來當作反對「同性戀」的經文來源;然而,這段經文是「不友善對待外來者」的敘事,讓人質疑為什麼教會怎麼能用經文來反對同志呢?「所多瑪」在十九世紀之後才被拿來稱「肛交」使用,是後來的人將意識型態轉入了經文(名詞與敘事)當中。「全城的男人」.. →
馬太福音 10:24-39 / Matthew 10:24-39
討論摘要 / Summary
v34-39 是指末世嗎?還是指很緊密的關係間的張力?酷兒的生命就如同這經文,和家人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張力,是酷兒真實的經歷。若是在基督徒的家庭當中,這樣的張力會更大,更困難進行溝通。「越合一的心,結果往往越不合一」,酷兒都需要在許多不合一的處境裡,摸索往前。猶太人當中有人相信了耶穌是基督,這樣新的眼光與經歷,在家庭當中帶來更大的衝突。香港許多的青年人們,上街表達他們對政治與社會的關懷,與家人的價值觀不同,並有所衝突。後殖民的觀點,馬太福音裡與羅馬帝國之間,面對壓迫的勢力,跟隨耶穌面對殖民勢力時的回應方式,是要付上代價的;經文給了副標題:做門徒的代價。不論是同志酷兒的生命見證,或是香港青年們的行動,都可視為.. →
路加福音 7:36-50 / Luke 7:36-50
討論摘要 / Summary
這是個特別的「有罪的女人」,v38的行為,是否超越了當時的文化常規?這個比喻是否是針對西門來說的?我們如何來理解「欠債」的比喻?但是,這個有罪的女人,沒有名字,也沒有為自己說話,都是由男人來判定價值高低,一個受性別系統宰制的詮釋。我們要小心進入並成為系統的一員,反而要進行質問:為什麼那女人是罪人?同志基督徒也受這樣的評價系統宰制。我們要進一步討論:同志為什麼特別是罪人?這個價值被建構的過程,更需要被挑戰與質問。西門是否也認定那女人是有罪的,而不確定耶穌是否有先知?西門有自認亦是罪人嗎?「有罪的人」只有這個方式來爭取被赦罪的機會嗎?「犯錯的人」是否要加倍努力,才能值得被赦免呢?這個女人的行為,已經不是謙卑了,而是自我貶抑,拋棄自尊,迎取他人的認同。耶穌沒有挑戰當時的價值系統,也沒有阻止那女人的貶抑行為,來證明些什麼。
聆聽本集內容.. →
馬太福音 11:2-11 / Matthew 11:2-11
討論摘要 / Summary
待降節期對服事的人的很好的提醒:我們是否內心有許多的服事焦慮?約翰的學生也急著要確認耶穌是否為彌賽亞?約翰和耶穌的對比: 在確認兩個人彼此的身份是什麼?耶穌是基督嗎?約翰是先知嗎?他們的命運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宣講的行動都被強權帶來壓迫,最後都喪失了生命。重新確認服事的目地,前方的價值與圖象是什麼,是智慧的樣貌,會有力量往前走。福音並不是空的內容,而是有實際的行動與影響力。對同志LGBTQ基督徒而言,許多仍在被壓迫的處境,耶穌的福音信息會是什麼?同志作證見與實際的行動,而受苦,因此與基督的道成肉身結合。被上帝肯認的身份,而非單純追求一個美好的圖象。如何身體力行實踐出來,讓眾人看見:原來那就是智慧的模樣。
聆聽本集內容.. →
馬太福音 3:1-12 / Matthew 3:1-12
討論摘要 / Summary
這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很有趣:跑到曠野找約翰,被罵又不還口?整個社會是否也使人,尤其是弱勢的人「從眾」,選擇了自己不見得喜歡或適合的方式。許多青少年也無法選自己的道路。約翰(以及他的的團體)無法生活在物質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同志LGBTQ也可能因為反同的教會力量,被迫要選擇到不同的地方去生活與聚集,然而,卻也有許多人受這些出走的同志們的信仰故事所吸引,而想要去聽去看?同志基督徒也像是施洗約翰一樣,在為主預備道路,招聚來聽來看上帝信息。看見上帝為不同的人所預備的道路,都是在見證上帝的恩典。第二待降節是「悔改」,在今天的經文「以聖靈和火施洗」是審判與末世的信息,要人準備好,那審判者就在我們當中。對壓迫者而言,這是審判。對於受迫的人,能明白時代不斷變化,並看見上帝所預備的道路。
聆聽本集內容.. →
路加福音 20:27-38 / Luke 20:27-38
討論摘要 / Summary
撒都該人,認為主體是男性們(哥哥與弟弟);對婦人來說:我僅是一個財產與生產工具嗎? 耶穌是否會考慮這婦人的需要?女性的權利在哪裡?基督徒抄作生產與墯胎,是抱持著怎麼樣的心態呢?是要保護女性還是要強化與化女性成為生產工具,而沒有任何的選擇權嗎?撒都該人原本就是不信有死而復活的事,而卻用有死而復活的觀點來質問耶穌。許多反同的基督徒也刻意用經文質問人為什麼要支持同志的平權。創世記裡的敘事,上帝不喜稅天使和人間的女子的結合:復活的人像天使一樣,豈會有再結婚的可能呢?耶穌用了相同的方式,回問了撒都該人。上帝也相同地在審視與審判這些刻意用經文對付弱勢者,.. →
路加福音 13:10-17 / Luke 13:10-17
討論摘要 / Summary
「有一個女人被靈附身」,不同的聖經版本卻有的用「邪靈」的字眼。是耶穌指出「是撒旦捆綁」,是要提醒我們什麼事情?18年的時間,那女人都沒有得到醫治,尤其是在會堂當中,信仰群體在思考什麼呢?有哪些壓迫人,無法使人直起腰來呢?同志LGBTQ也常常無法在教會裡直起腰來,受到許多僵化的規定所限制。耶穌似乎不是用「強硬」的方式打破這沉默,在安息日的醫治,是一種宗教儀式性上的詮釋與述說,結局使每個人都「歡喜」。由男性中心建立的教會制度,在非男性的參與者,或是不同傳統與傳承背景的人,是否也可以得以進入,並打破無法平等對待每個人的力量?
聆聽本集內容.. →
提摩太後書 1:1-4, 11-12 / 2 Timothy 1:1-4, 11-12
討論摘要 / Summary
與同志LGBTQ基督徒分享時,我們或許不會有生理生殖的下一代,我們分享與傳承,是超越生物限制的,讓我們的信仰資源可以繼續被傳揚下去。保羅 與 提摩太 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保羅傳揚福音的工作,尤其在外邦人之間的工作,雖不受使徒們所接受,但是保羅卻持續做這件事。就像是同志LGBTQ基督徒們,雖然不受教會的接受,但是仍有勇氣分享自己的生命。從眼淚當中,彼此的扶持與鼓勵的力量,是聖靈的工作,是基督的大能。
聆聽本集內容.. →
酷兒看 《阿莉芙》 (ALIFU, THE PRINCE/SS) (Taiwan, 2017)
參與討論 / Contributors
陳查令 黃瀞皓 Tulbus Remaljiz 董晨晧
討論摘要 / Summary
《阿莉芙》的故事描述四位多元性別角色在面對生活與他人關係的煎熬與矛盾。主角是一名阿莉芙的跨性別女性(Utjung Tjakivalid飾),生理性別為男性,同時也是排灣族頭目的孩子,在台北髮廊工作,同時也在Sherry(陳竹昇飾)經營的變裝酒吧工作,而阿莉芙渴望動變性手術,因此與希望將頭目之位傳給他的父親達卡鬧(胡德夫飾)處得不愉快。阿莉芙有個女同性戀室友兼同事李佩貞(趙逸嵐飾),在與女友分手後漸漸愛上了阿莉芙。在阿莉芙工作的酒吧有位變裝皇后,本名叫正哲(鄭人碩飾),阿莉芙對正哲十分傾心,他白天是公務員,有一名從事音樂教師一職的女友安琪(王安琪飾),但正哲並沒有讓女王知道他從事變裝皇后的工作。酒吧老闆娘Sherry多年來暗戀水電工老吳(吳朋奉飾),兩人的關係一直介於家人和伴侶之間,然而Sherry卻在突然間確診痍臟癌末期,使得老吳也必須正視兩人的關係。
聆聽本集內容.. →
羅馬書 8:26-39 / Romans 8:26-39
討論摘要 / Summary
「預定論」,從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揀選以色列/亞伯拉罕」開始,保羅 (希伯來人) 面對教會團體,也需要處境「揀選」的概念,是透過「領養」的方式,讓外邦人也可以成為被揀選的上帝子民。上帝已經「預定」要拯救了眾人。問題:沒有聽過福音、沒有接受福音、沒有洗禮…的人是否和拯救有關係嗎?我們能持繼做惡做壞嗎?「伯拉糾主義」:要做些工才能有份於得救。「要相信耶穌基督,要改變,才和得救有關?」反同基督徒也同這樣的方式在挑戰同志基督徒「沒有改變」的行為,不配被稱為得救了。「沒有任東西(罪也是)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沒有任何可以阻擋基督的救贖。那我們要怎麼面對世上的苦難呢?面對長期結構壓迫底下,個人的犯錯/罪,亦需要擴及思考形成這些苦難的過程與影響。上帝有愛到他們嗎?有拯救他們嗎?同志所面對的壓迫,不但是被迫要離開教會,而且也選擇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被揀選的生命,在加爾文的想法當中,應該要發揮被揀選的責任與祭司的角色,實踐改變處境中的不公義,讓人可以感受到上帝的愛在運行,並沒有被隔絕。8:28.. →
創世記 18:16-33, 19:27-28 / Genesis 18:16-33, 19:27-28
討論摘要 / Summary
亞伯拉罕怎麼有如此勇氣,和耶和華討價還價?因為已經有了應許而成為他的強心針嗎?這段經文是二個或三個不同來源的編輯結果,更要仔細反思的:我們是用什麼特定的意識型態進行閱讀?而又讀出什麼彼此互斥的結果?v19.. →
馬太福音 1:18-25 / Matthew 1:18-25
討論摘要 / Summary
教會曆的用意:拯贖主就要降臨在我們中間。約瑟的角色:是大衛的子孫,耶穌因為約瑟而和大衛連結;雖然,約瑟並非耶穌的生父。馬利亞的角色:並沒有和約瑟同房,有的版本寫「處女」。聖經學者卻提醒:「處女」指的是仍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女子,和婚姻與倫理無關。後來的教會卻有非常不同的理解。v22,以賽亞書裡所認知的「童女生子」指的是期待的一位君王,帶領以色列人抵抗與重建。對我們現在來說,「救贖主」是要把我們從什麼救贖出來呢?.. →
馬太福音 2:13-25 / Matthew 2:13-25
討論摘要 / Summary
耶穌逃過了希律的殺害,但是,仍有許多無辜的嬰孩們受到迫害。受到迫害的親人們,會將責任放在耶穌身上?還是會追究希律的責任?同志LGBTQ基督徒,在面對教會以及社會裡不公義的壓迫時,是否會指責同志運動的先驅者?而不是一同去對抗造成壓迫的來源?我們是否能在「逃亡」的過程當中,經歷上帝的帶領,看見恩典;還是,我們會困在「上帝會在這裡」的迷思?三段希伯來聖經的引用,提醒著我們:我們要將我們的處境與經文一同進行閱讀,你看見那位.. →
馬太福音 5:13-20 / Matthew 5:13-20
討論摘要 / Summary
基督徒可能常會卡在「光、鹽」這兩個元素上面,而轉成自覺要成為優秀的人,而彼此競爭、彼此踐踏。我們需要有多元的以及科學的理解。當我們能有不同的眼光看待「光」,才能知道自己不是要成為那個唯一的光,而是看見光譜般的樣態。「原本隱藏的,現在不需要再隱藏」,不論是初代的教會,也包括現代的同志LGBTQ基督徒們,如何在各種處境裡,揮發不同的角色,進行調和。許多承受負面評價的人與群體,在時機來臨時,就可以有展現自己與見證的機會。v17-20,「成全」是一種「新的創造」,有新的理解,才能跳脫舊有的想像。文士和法利賽人,已經相當遵守律法的要求,然而耶穌仍然向他們提示新的觀點。新的創造和新的詮釋,在各時代與處境裡都在對於上帝的律法與旨意,做出更新,更符合人性尊嚴。教會也不再接受「用聖經合法畜奴」,有一天,教會也要擁抱同志LGBTQ。
聆聽本集內容.. →
使徒行傳 10:34-43 / Acts 10:34-43
討論摘要 / Summary
「非我族類」相互看輕的狀態,在這段經文似乎會帶來不同的觀點:我們需要不斷地跨越邊界。v37-38 耶穌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是指耶穌會移走任何的壓迫與偏見,而我們才能繼續一同往前走。對於文化差異,猶太人面對在申命記裡面的律法限制,而彼得在這裡透過上帝的異象與聖靈的帶領,而有勇氣走入外邦人的家裡。基督的拯救是超越文化的,是超越人所能想像的。同志的生命也常被視為「在得救之外」來對待;然而,透過對話以及不斷修正神學觀點,「上帝是不偏待人的」,是超越人的限制的。超越本身是不舒服的過程,內心也充滿了掙扎。彼得的經歷與保羅的處境也相當有共鳴,保羅甚至還需要向羅馬的教會報告在外邦人當中傳福音的過程。我們會如何見證這位拯救者?如何被信仰的群體或是個人,不斷地見證。我們對彼此的異化,不論是性傾向或政治的立場差異,分別彼此的高低,卻是與聖靈的工作相抗擋。教會也曾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是平坦的,或是把範圍之外的人,稱他們是「外邦人」或「未開化的人」,都是恐懼和無知所造成的異化與區隔。聖靈幫助我們,從張力和無知當中,進行生命旅程的跨越。
聆聽本集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