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創世記 16 / Genesis 16

創世記 16 / Genesis 16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亞伯蘭的家族怎麼對待「財產的財產」,以及「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情況,以為男主人擁有後代為彼此競爭的主因。
2. 懷孕成為取得抗爭權力的工具,「代理孕母」 以及 男性 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3. 文化社會以及法律的面向:女僕可代替女主人生孕,並視為女主人所生,可繼承財產以及各項權利。
4. 不能生孕是未得到神明祝福,是社群以及文化的羞恥。
5. 台灣常見的跨國婚姻,透過與外籍女性結婚,台灣男性可以符合文化中對成家立業的規範,展現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這些外籍人士卻一直不被平等地對待。
6. 有人會同情被撥削的夏甲嗎?還是認為他是因為過度驕傲才會有些下場?
7. 撒萊的角色以及心理的狀態: 耶和華不斷推遲應許,造成這些張力以及家庭暴力,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
8. 夏甲的敘事:成為非主流群體,投射與看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如 African American 基督徒面對被白人所壓迫的處境,上帝也讓非主流的群體得到祝福 (v10)。
9. 然而,經文也被不同的媒體與電影運用來形塑:伊斯蘭信徒充滿暴力,加深了偏見。
10. 雙重/多重結構性的張力:人種、性別/性傾向、社會階級。許多白人 以及 LGBTQ 的群體,也加入 Black Lives Matter 的運動,與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並不袖手旁觀,也不獨善其身。
11. 我們是否能向上帝抱怨應許的遲延?
12. 不同的宗教與群體,都享受著上帝的祝福,我們如何此彼欣賞,看見的是上帝的帶領而非彼此競爭?
13. 面對夏甲的敘事,我們應要保持開放邊界的心態,不斷發現在宏大敘事裡,上帝和邊緣團體互動的過程。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文化與社會當中的隱藏符碼:榮耀與羞恥,你的處境當中有哪些?
2. 像撒萊已經擁有權力與資源的人,可以如何面對處境?
3. 若使用 族群、性別、性傾向、階級 多面向的分析,這段經文呈現哪些議題?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新台灣人出頭天系列七之三-越配阮青河 拚上成大博士生 (Yahoo)

Just How Racist Is “Back to the Future?”
https://thedailybanter.com/2015/10/just-how-racist-is-back-to-the-future/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本集是亞伯拉罕主題經文,錄音時間:2020年7月2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Intersectionality matters (交織性觀點對同志及弱勢族裔很重要) (創世記16)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阮以杰 Ńg Í-Kia̍t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羅馬書 7:15-25 / Romans 7:15-25

羅馬書 7:15-25 / Romans 7:15-25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保羅似乎把身體視為罪惡的培養皿,特別厭惡。神學家認為保羅深受希臘哲學的影響,尤其是圖拉圖,而將靈肉二元的觀點納入影響了神學的建構。
2. 「苦待身體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善」似乎一直是基督教預設的立場,或是以「理性至上」,看輕或要進一步控制身體的欲望。
3. 理性真的更靠近更高的善嗎? 身心症與精神解離的情況,在基督徒當中特別明顯。
4. 教會的矛盾: 身體與靈裡不潔的部份結合又分離,其實無法分開「靈肉」。
5. 靈肉分離: 要如何看待聖餐呢?我們的身體是直接經歷餅杯,初嚐天國的滋味。
6. 諾斯底主義的陰影 (幻影說): 只看見精神性上的耶穌,而看輕了真實肉體死去的耶穌。
7. 如何結合靈性生活與物質的生活: 接納同性戀卻不接受同性性行為的謬誤。
8. 性成為「生產行為與管道」,不能貢獻生產的事物,就是不潔的觀點,一直存在於教會裡,影響而壓抑了對情欲與身體享受的需要。
9. 滿足身體的需要,為什麼會是罪惡的呢?
10. 女性以及同志LGBTQ的賦權 (empowerment):透過對性欲的追求與討論,對抗父權/異性戀霸權控制女性身體的框架,以及更平等的親密性行為。
11. 全人的教育與關懷,也應要將對身體的認識與追求納入。
12. 鄧雅各 (James Dunn) 指出基督宗教長期以及錯誤認知猶太人受到律法捆綁,無法得到內心的平安與救贖。然而,保羅的書信並沒有要去除律法,反而認為律法是善、是屬靈的。
13. 「我」可能指的是 保羅自己大馬士革的事件,轉換了他信仰實踐的過程;也可能是修詞的方式,指的是任何一個追尋耶穌基督的人以及群體,結構性上的罪而邪惡,使人無法脫離罪。
14. 1970年代民權運動(Civil Right)時,代表政治與法律的警察對抗著,主張African American所面對社會建構的不公義; 教派仍限制同志戀參與教會的服事,系統性地壓迫。
15. 「律」 (regulation/schema) 的交戰,也可能是對於未知的本能恐懼感;另一方面,也是否能覺察自己恐懼的來源,而有解放的可能?
16. 歧視的本身,以及思考的架構,是很難被辨認出來,保羅也不認為分辨「律」是簡單的。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將「靈與肉」切割會帶來什麼衝擊?
2. 「善與屬靈的律法」 以及 「個人/群體/制度性的惡」 之間的張力與衝突,是如何扭曲人性的?
3. 「接受同性戀但不接受同性性行為」的盲點與傷害有哪些?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Onedayili 鄭家純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Lj-GlZ-b27q14Nj__AIg

提倡「保羅新觀」學者鄧雅各主懷安息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2563&Pid=102&Version=0&Cid=2011&Charset=big5_hkscs

<歧視別人是什麼感覺?答案是「沒有感覺」>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671521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7月5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7月1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可接受同性戀但不能有性愛? (羅馬書7:15-25)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創世記 11:27-12:9 / Genesis 11:27-12:9

創世記 11:27-12:9 / Genesis 11:27-12:9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是上帝呼召青年人離開花蓮以及東部 (或任何地方),而只有年老人留下來嗎?若是不跟隨呼召,又會是什麼意義呢?
  2. 亞伯蘭就是四處晃,經文是漸次把敘事中心移到亞伯蘭身上,以及其侄子羅得。
  3. 經文沒有仔細說明:財務 與 人口 的來源,以及許多會被預設的價值。
  4. 至高上帝的應許 (迦南地),成為後來佔領他人財物的依據。以上帝之名可以做任何事情嗎?
  5. 我們是不是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響往?財團也有他們的響往,追尋的又是什麼價值?是他人的祝福、共好?還是資本主義的擴張?
  6. 亞伯蘭及其後代是敘事中心,與他們和平相處的得到祝福,反對他們就會有惡運,這樣是能被接受的嗎?
  7. 是誰定義的「公共利益」或是「正當性」而犧牲了他人的權利?
  8. 殖民者,到美洲大路來,視這地為「應許之地」而使原住民被迫遷徙,離開他們原本居住的土地,失去原本的生活方式。
  9. 我們對於教會的牧養方式:視大國/大群體為勝利的象徵。難道「勝/聖」就一定要是數字上的增加嗎?
  10. 亞伯蘭是被命令要離開,被令命要到不同的地方去。若上帝要你離開舒適圈,你將會如何回應?
  11. 你與LGBTQ基督徒的遷徙故事裡,如何經歷上帝的帶領呢?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Spotify, https://reurl.cc/9XzqjX
Apple, https://reurl.cc/EzKy3n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你如何聆聽與分辨「上帝的指示」,在跟隨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戰?
2. 「以上帝之名」對他人財務與生命的侵害,是否也發生在你的身邊?
3. 對於 亞伯蘭 一家以及其敘事,你有什麼印象?有沒有重新詮釋的可能?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海角七號 (Cape No. 7) (2008, Taiwan) (movi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pe_No._7

Time to permanently block the Dakota Access pipeline (The Hill, 2020)
https://thehill.com/opinion/energy-environment/503146-time-to-permanently-block-the-dakota-access-pipeline

Christopher Columbus statue taken down hours after Lightfoot ordered its removal (Chicago Sun Times, 2020)
https://chicago.suntimes.com/news/2020/7/23/21336740/lightfoot-removal-statue-christopher-columbus-grant-park

Christopher Columbus statue removed in Chicago following protests (The Guardian,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0/jul/24/christopher-columbus-statue-removed-chicago-following-protests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本集是亞伯拉罕主題經文。錄音時間:2020年5月28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殖民,大國與不斷地遷徙:追尋著怎樣的價值 (創世記11:17-12:9)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阮以杰 Ńg Í-Kia̍t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路加福音 12:32-40 / Luke 12:32-40

路加福音 12:32-40 / Luke 12:32-40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耶穌想要對他的學生說些什麼?性小眾以及邊緣議題的倡議者,耶穌告訴我們:不要懼怕。
  2. 對這仍非主流化的群體而言,是一段可以帶來鼓勵的經文。
  3. 面對最終的審判者,我們是否能準備好:時刻警醒,成果是不會被偷走的,不用害怕。
  4. 「做好事,積財寶在天上」與不同的信仰傳統,是否也有相似之處。
  5. 對於在偏鄉服務,服務性小眾,或不會掌聲的地方,這或許帶給我們鼓勵:時刻努力,上主也會來服事我們。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不要懼怕」對於你來說有什麼安慰的力量?
  2. 什麼「財寶」是你所追尋或期待的?
  3. 「積陰德」可以有什麼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特別是面對不同宗教背景與經歷的人?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19年8月11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19年7月29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耶穌說 不要懼怕 (路加福音 12:32-40)
耶穌說 不要懼怕 (路加福音 12:32-40)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阮以杰 Ńg Í-Kia̍t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路加福音 15:11-32 / Luke 15:11-32

路加福音 15:11-32 / Luke 15:11-32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如果我是「大兒子」會不會也非常生氣?為什麼他如此生氣?他如何知道「小兒子」是把錢花在娼妓身上?
2. 我們會投射自己在「大兒子」、「小兒子」、或是「如同上帝一般的父親」呢?
3. 第29節的「奴隸」,是否讓基督徒們因此把不合理的對待方式,視為合理?「父親」似乎是個壓迫者?
4. 我們是否被「浪子」的名稱給限制了對經文陳述的想象?
5. 「學像父親」成為主要解理經文的方向:失去而後得到,以及無條件接納。
6. 但是,小兒子為什麼要離家,為什麼我們認為不正當?為什麼道德框架影響著我們的閱讀?
7. 孫悟空很厲害,但是就是仍逃不出某人 (家族長) 的掌心。
8. 許多同志LGBTQ也被迫要離開教會,到外面闖盪,教會有一天能像父親一樣,接納同志嗎?不願意同志回來的大兒子,要如何改變呢?
9. 大兒子是缺乏「分享的心」嗎?還是,因此從來沒有被平等地對待,而我們也不該要求他改變?
10. 如果教會是一個「家」,教會是否能平等對待每個人?並避免有特別的倫理框架出來。
11. 面對法利賽人與宗教領袖,「父親」的形象,是一個更超越的嗎?還是,反而讓我反應更僵化?
12. 將稅史建構成罪人,以及不同特定的人成為「罪人」的論述過程,都需要再三地檢視。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你也掙扎於「父親、大兒子、小兒子」三個角色之中的一個嗎?
2. 你是否也從不同的聖經版本之間,讀到不同的形象?
3. 也有人使用這段經文當成「合理化」的工具嗎?
4. 聖經的副標題「浪子」植入了什麼前置觀點影響你讀經的領受?
5. 若用更大一些的經文範圍來理解,你會得到什麼倫理關觀?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 (作者:盧雲,2017)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 (Author: Henri J. M. Nouwen, 2013)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3月29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3月24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同志基督徒返家時,會有溫暖的雙手等待著我嗎? (路加福音 15:11-32)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創世記 1:1-2:4a / Genesis 1:1-2:4a

創世記 1:1-2:4a / Genesis 1:1-2:4a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人創造的起源,有兩組不同的敘事,也指涉著上帝的形象也是「有男有女」,是很困擾人的。
2. 對LGBTQ 族群來說,這段經文常帶來壓迫,包括後來發展「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
3. 「男」和「女」是同時被造的,是平等的,不存在性別與階級上的差異,無法支持男性中心的教會體制。
4. 第二章,上帝用泥土造人,亞當和夏娃身上有彼此個體的性別元素。第一個被創造原始人是「陰陽人」。
5. 猶太傳統裡「生命樹/卡巴拉」對於被創造之物是渾混,超越二元觀點的,無法用單一的性別形象來陳述上帝的創造。
6. 「什麼才是男性,什麼才是女性」是被建構而隨時代處境而改變。
7. 經文無法包括所有上帝的創造,從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容易找到許多例子。
8. 跟性別 (transgender) 也與性別混合的上帝有高度的共鳴,而性別框架因此可以被擴張與解構。
9. 上帝可以是母親/女性的形象,如詩篇裡用乳水養育以色列;對毛利人來說,上帝應該是毛利人的形象,才能使人思考上帝的愛,而不是殖民著的形象。
10. 上帝也可能是一顆椰子,是太平洋族群的生命糧食。多樣形象的上帝,育養著多樣的人。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你的上帝形像是什麼?
2.若上帝是「陰陽共俱」的,對於教會的性別政治有什麼衝擊?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生命樹 (卡巴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5%91%BD%E6%A8%B9_(%E5%8D%A1%E5%B7%B4%E6%8B%89)

Sisters of Perpetual Indulgence (WIKI)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6月7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6月3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上帝按照他們的形象創造 (創世記1:1-2:4)
上帝按照他們的形象創造 (創世記1:1-2:4)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彼得前書 4:12-14,5:6-11/1 Peter 4:12-14, 5:6-11

彼得前書 4:12-14,5:6-11/1 Peter 4:12-14, 5:6-11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彼得不斷用二分的方式,看輕肉體與身體的需要。一方面鼓勵受苦,但是又無法輕易地理解。
2. 「巴比倫」是文化符碼,指稱的是當時的禁忌,在不同的時代與處境都會使用,如同「伏地魔」的種種代號。
3. 信徒們的長久等待:耶穌到底有沒有要來?使徒彼得到底要不要來拜訪我們?
4. 「四頁講章」:經文的困難→處境的困難→經文中上帝的拯救→處境中上帝可施行的拯救
5. 90CE 基督宗教是被標定的對象,失去教會領袖的教會,是否能在苦難中仍保持著信心與盼望。現代的基督徒仍是受害者或是壓迫者呢?
6. 宗教自由 vs COVID-19 的防疫要求:禁止實體聚會,教會是否因此受壓迫?
7.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First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政府不得因為對宗教的偏好,而制定法律限制或優惠其權利,使人無法自由地選擇宗教信仰。然而,現在已經不是如此。
8. 我們是否能深入處境裡,去認為受苦難的原因,同理或支持其反抗的行動?
9. 面對處境:解放與重新建構的過程。
10. 「基督徒」在處境中形塑的過程,彼時與此時並不相同,在應用經文時,都需要轉譯而不能太過簡單地直接套用。
11. 對於同志基督徒的壓迫,可能來自社會/法律上,也可能來自於基督宗教對於經文與神學的解讀,而透過對這些結構的分析,可以更貼切地理解「不公義」的形塑,並透過行動而更新靈性。
12. 為什麼經歷、如何經歷、他們的信仰如何成為他們的力量與幫助?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因基督而受苦」在你的處境裡,是怎麼被應用的?
  2. 面對受壓迫,你會如何分析造成該壓迫的結構與性統?
  3. 如何才能同理與與受苦的其他肢體連結?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卜蜂爭議01》搶救最後一塊淨土,花東子民千人怒吼:卜蜂滾出花蓮,縣長出來面對!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2679/

卜蜂豪擲千金無效,阿美族青年Lisin Haluwey 攪起反卜蜂滔天浪潮,堅持雞場滾蛋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3952/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5月24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5月11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文化符碼以及基督徒身份的建構與更新 (彼得前書 4:12-14,5:6-11)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彼得前書 3:13-22 / 1 Peter 3:13-22

彼得前書 3:13-22 / 1 Peter 3:13-22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被關在監獄裡的靈」指的是什麼?是因著不同的信仰規條,被困住的人。而基督是要來像活水泉源,使人得到救贖。
2. 「行善」,即使被誤解,心中仍能有信心。
3. 「正統」的信仰框架形成中,許多人因此被排除與打壓,包括了被否定信仰與生命經歷的同志基督徒。
4. 台灣在推動「婚姻平權」的過程中,雖然有反對的聲音,但是因為許多人的堅持,不斷對話,讓彼此理解,漸次推動。
5. 美國的民權運動,非裔美國人的非暴力抗爭,面對系統性的壓迫,爭取屬於我們的正義。
6. 彼得前書被使用來合理化奴隸制度,使人不去挑戰不公義的制度。
7. 同志平權運動,只能默默前進,不能大聲說自己的故事嗎?非裔美人的女同志芝加哥市長 Lori Lightfoot (2019-)的故事。
8. 圖象與跳躍式的理解,初代教父的寓意解經,賦予經文新意,但卻難以用邏輯推理去解讀。
9. 不同標籤化的方式解理他人,而能有更寬廣的心胸去認識不同群體的人,因耶穌基督也向他們傳道。
10. 「對話」的挑戰,你的困難是什麼?
11. 「洗禮」還能有哪些?戰爭?一段經歷?生命的亮點與轉折…等等預表洗禮的事件。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如何和邊緣的團體對話,我們可能以為他們不會得救?
  2. 受壓迫的團體與個人,如何看待「因行善受苦」?
  3. 你的「洗禮經驗」是如何改變生命的?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5月17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5月14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大聲說出你所經歷的洗禮故事 (彼得前書3:13-22)
大聲說出你所經歷的洗禮故事 (彼得前書3:13-22)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彼得前書 2:2-10/1 Peter 2:2-10

彼得前書 2:2-10/1 Peter 2:2-10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經課集常常把有趣的經文切掉。
2. 初代教會的信徒,是被社會所邊緣化的角色,然而,卻握有重要的信任:基督徒的身份與眾不同,應當有信心。
3. 主流教會人口老化,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漸漸消失,信徒也失去活動,對上帝的期待「讓我們可以好起來」,但是以生理條件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麼:盼望的是什麼?
4. 被群體的接納:被看為不重要的同志基督徒們,握有基督重要的信息,是被揀選的一群,能重塑信仰團體,並重建團體內外的關係。
5. 母親節,教會也面對著內部性別不公義的結構:如何看徒女性也有平等的參與以及角色?
6. 「母親的角色」不必然與特定的性別連結,而是任何扮演與提供「母親職份」的人。
7. 扮演母親形象的上帝,能用乳水養育小孩,讓幫助我們理解上帝的不同面向,而不獨尊單一性別。
8. 傳統中對於性別角色與分工的框架,透過對自己的肯認,能擴充到過去未曾經歷的領域,而不被限制,並豐富與活化信仰團體。
9. 原本被排除的,現在是被接納、被揀選的。不斷地向邊界前進與挑戰,辯認出上帝的形象。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這段經文引用了 詩篇34:8、以賽亞43:20-21 以及 出埃及記 19:6。這樣的引用對於在受壓迫的人的處境有什麼幫助?
  2. 信仰團體的二元/邊界的形成以及擴張,會遇見什麼挑戰?
  3. 性別上不公義的情形,如何被肯認其價值而非合理化差別對待?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5月10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5月7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用乳水養育我們的母性上帝形象,跨越了二元性別分別,讓性別角色與功能得以流動,生命得以自由發展,向多元與邊境開放 (彼得前書2:2-10)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阮以杰 Ńg Í-Kia̍t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
彼得前書 2:19-25/1 Peter 2:19-25

彼得前書 2:19-25/1 Peter 2:19-25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經文中所陳述各種「標準」與要求,在現在的社會處境裡,難以接受。是因為當時的教會所面對的處境十分不同?
2. 以賽亞書53 「受苦僕人」,是否也需要考量前後文及脈絡,才能套入閱讀。
3. 部份的經文被忽略,是否影響了我們思考的方向?
4. 基督宗教以此經文支持奴隸制度,並要求受苦的人禁聲「學習基督」忍受苦難。現在已難以被接受。
5. 造成人苦難的系統性壓迫,是現代社會與基督徒讀經與實踐時需要納入考量。
6. 「為義受迫」的解讀,需要仔細思考「是為了什麼義,是誰的義」。
7. 許多基督徒認為不平等對待同性戀而受到法律制裁,是「為義受迫」,然而,許多人認為這是相當愚昧以及脫節的行為。
8. 要求弱勢者順服權威,是非常不恰當的。
9. 「受壓迫者教育學」所提醒我們的:透過對話,對自己以及世界有更深刻的覺察,而不會親易地成為壓迫者。
10. 正視:基督徒也會錯而用了信仰的語言,壓迫了弱勢的人。
11. 價值的框架,影響了人理解經文,以及信仰團體的規範。正視受苦,才能開啟通往基督的大門。
12. 努力講述自己的故事,重新與不同的群體連結,才能醫治因偏見所造成對不同族裔的害傷。
13. 回顧歷史,能幫助信仰團體審視與調整「受苦的人」以及結構性的壓迫。
14. 運用經文在處境裡說話,需要僅慎小心。
 
聆聽本集內容 / Content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信仰團體的「規條」是反應怎麼樣的處境?信仰團體和社會/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否反應在經文裡?
  2. 基督受苦的形象,是帶給你安慰與盼望?還是,將壓迫合理化?
  3. 我們如何面對制度性的不公義/不平等,以及信仰的回應?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Pe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2004) Author: Paulo Freire

《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 》(2020, Taiwan)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y Paulo Freire)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5月3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4月30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遭受系統性壓迫串的反抗之聲 (彼得前書2:19-25)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Queer Lectionary Commentaries
No comments to show.
Posted by 陳查令 Charing Wei-Jen Chen in 經課集討論 Lectionaries